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政务公开 > 工作杂谈

把握三个规律 突出三个功能 实现美丽发展共赢 构建草原生态文明

〖发布日期:2013-06-29〗 〖来源:盟委农工部〗 〖作者:刘建军〗
〖发布日期:2013-04-29〗 〖来源:盟委农村牧区工作部〗 〖作者:刘建军〗

     

党的十八大,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,融入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,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。草原,是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。草原生态文明,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一、把握自然规律,强化草原生态功能

草原游牧民族特别是蒙古民族历来崇尚自然,敬畏天地,呵护草原、森林、山川、河流、湖泊,直至形成了“长生天”的文化理念。历史上,蒙古民族禁止挖掘草地,禁止破坏草场,禁止在草地上遗留火种,禁止在河流中泼撒脏水,甚至洗涤衣物,在成吉思汗时期曾上升到法令。但是在一段时间里,人们受利欲驱使,无视自然规律,一味无度索取,受到了大自然无情责罚。牲畜头数,1989年突破1000万, 1999年直逼2000万,是1949年的11倍。然后以干旱为主的多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,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瞬间爆发。部分草原近5万平方公里寸草不生。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面积2.7万平方公里,并以每年13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蔓延。草地生产能力锐减,生态系统濒临崩溃,牧民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,草原经历了空前的自然灾难。这一严峻形势,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,在相继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、退耕还林、公益林补偿、草原奖补等生态建设工程中给予了重点支持。我们灾后深刻反思、总结经验教训,完善工作思路。政策措施层面,从围封转移到两转双赢,从两转双赢到美丽发展共赢,不断完善创新。项目实施层面,从沙源工程紧急启动到围封禁牧试点,从围封禁牧试点到草原补奖政策全面实施,开始由点到面。锡林郭勒草原经历了从水草丰美到大面积退化沙化、从局部治理到整体遏制;草原畜牧业从粗放经营、数量猛增到转变方式、草畜平衡的艰难发展过程。通过努力,沙地植被状况明显好转,草原生态系统活力增强,草地生产能力开始恢复。

马克思说:“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,只会带来灾难”。进入新阶段,面临新形势,盟委、行署审时度势,与时俱进,召开现场会议总结经验、制定重要文件明确方向,提出“全力促进两个转变,精心实施四项工程,健全完善八项制度”。沙源二期、四大水系治理等重点工程即将全面启动,需要我们规划统筹衔接,项目组装集成,资金打捆使用,治理集中连片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新的十年,乃至更长的时间,全社会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会更加深入人心,成果会更加显著。

二、把握经济规律,优化草原生产功能

在有人类参与自然界活动的今天,草原生态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。任何片面强调草原生态功能、忽视草原生产功能、无视牧民切身利益的完美生态主义,都不客观,也不现实。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郝益东副主任,在他的新著《草原天道——永恒与现代》一书中这样说:“现在对草原畜牧业来说,一方面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在增加投入,另一方面却也经常受到不同来头的指责,特别是诸如主张取消草原生产功能以维护生态环境、主张恢复游牧以维护传统文化、主张照搬农区养畜方式以推进所谓模式化三种观点,都试图影响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方向,往往使基层无所适从”。这些都需要我们给出明确判断,理清过去,看清未来;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草原发展变化规律,走出一条具有锡林郭勒草原特色的现代草原畜牧业道路。应该是具有草原生态文明理念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牧民,应用现代科学技术、应用现代机械装备、应用现代管理方法进行生产的草原畜牧业。我想,当前需要重新审视三个关键问题。一是立足释放牧区活力,重新审视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,曾经极大地刺激了牧区生产力,解决了“吃饱饭”的问题。但是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收入倍增的新目标,解决“吃好饭”的问题,则显得无能为力。今年“中央1号文件”提出,推进经营权流转,建立以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、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体制。我盟各地已经做了积极探索,比较成功的有家庭草场联户经营、冬羔生产销售协会、机械专业合作社、种公羊养殖专业户等等。这些合作经济组织有效解决了集体经济统不了、政府部门管不了、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,对于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,提升畜牧业集约化水平,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起到了引领作用。需要继续通过政策扶持、投入倾斜等方式大力度推进。今年,自治区将在锡盟等三地开展金融改革试点,新增贷款重点用于专业合作社。同时,还将设立合作社贷款专项贴息资金,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扶持合作社发展具体措施。二是立足挖掘发展潜力,重新审视草畜平衡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,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。我们虽然历史上有过超载过牧的经验教训,提出过阶段性的牲畜控制目标。但应该看到,当时受到诸多条件制约。而且当时提出的控制目标,也只是天然草场载畜量,没有很好考虑舍饲育肥等外在因素。现在我们的基础设施、技术手段、市场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同时,面临“禁牧不禁养、减畜不减量、减量不减收”的新要求,需要重新审视草畜平衡。如果出栏牲畜尽量多的减少在天然草场放牧,那么天然草场放牧的基础母畜应该可以增加,也就是总饲养量还有增加的潜力。所以,当前考虑草畜平衡,既要科学测算纯自然生产力条件下的天然草场的草畜平衡,也要考虑加入人工草地因素的草畜平衡,以及通过舍饲育肥减少天然草场负荷因素。当然,这需要有关部门和基层有步骤分阶段的组织好实施好,特别是把握好增加舍饲育肥数量和增加基础母畜数量的关系、节奏和速度。三是立足提高避灾能力,重新审视基础建设。我盟自然灾害较多,需要继续加强草棚、暖棚、抗旱水源井以及牧区电路等基础建设,构建“避灾型”畜牧业,提升防灾减灾能力。自治区今年将大力推进新新村新牧区建设,计划确定10个城乡一体化示范旗县、20-30个整乡推进苏木乡镇、300个示范嘎查村,集中投入,合力推进。盟委、行署也初步确定,今年安排专项资金,捆绑有关项目,主要用于储草棚、暖棚和育肥设施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。

三、尊重文化规律,开发草原观光旅游功能

文化是旅游的灵魂,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。旅游只有融入了文化内涵,才会有知名度和美誉度,比如云南的香格里拉品牌,九寨沟的羌族文化。尊重文化规律,开发观光旅游功能,不仅是文化的传承的需要,也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需要。最近,于书记在多个会议和场合反复强调,要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,积极构筑多元增收格局,重点开辟“四个途径”,强化“四个支撑”。可以预计,旅游收入作为新型的经营性收入,将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最为活跃的因素。从资料上看,美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是世界草原旅游开发的典范,其在旅游开发中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。他们的主要理念是:崇尚自然人文原生态,注重体验互动全方位,突出特色文化差异性,经营家庭牧场为主体。目前我盟旅游给人的感觉就是“蒙古包、手把肉、马头琴、喝大酒”,同质化、季节性、规模小、分布散、缺品牌、基础差、档次低。建议加强旅游工作力量,整合旅游资源,开发好观光游、体验游、休闲游、度假游等旅游产品。三点考虑:一是积极引导,树立典型。结合新牧区建设,通过多方面扶持,以改造民居为切入点,沿国省干道重点建设一批牧户家庭游示范户,树立典型,吸引牧户从事家庭旅游。二是推广模式,突出特色。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既能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特色、符合牧区旅游业开发实际,又能让牧民得到实惠的旅游产品开发之路。三是制定标准,规范经营。制定相应标准,提升牧户家庭旅游接待标准,实行挂牌经营,逐步打响草原旅游品牌。

郝益东副主任把自己的书,名命为《天道》,我想这个“道”,也许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“规律”。认识规律,顺应规律,把握规律的过程,就是一个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、构建草原生态文明的过程

草原生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深入讨论和广泛关注。锡林郭勒草原因其类型多样性、功能典型性、位置特殊性,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,无论学界,还是政府;无论官员,还是群众,不同观点在交锋,甚至分歧在激荡。 

 (在2013年盟委中心组第一次读书会上的发言)




打印〗 〖关闭


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